
最近,博鳌乐城再次成为行业讨论的中心。
原因是——
一款名为 VUM02 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正式亮相。
“3 针约 45 万”,这个数字乍一看相当醒目,也迅速登上热搜话题榜。
但在专业人士眼中,更值得关注的并不是价格,而是:
肝病领域多年没有突破的“沉寂”,似乎被敲开了一道口子。
为什么一款价格不低的新药,能引发如此多的医生、机构、投资方同时关注?
这篇深度长文,将试图从行业视角带你读懂这件事的意义。
当大众看到“3 针约 45 万”时,第一个反应是——
“太贵了!”
但是,一线肝病医生的反应完全相反。
他们关心的不只是产品,而是一个信号:
干细胞产品终于在肝硬化方向拿出了系统性临床数据。
要知道,肝硬化,尤其是失代偿阶段,是临床上极为棘手的难题。
我国肝硬化患者约 700 万,失代偿阶段往往会经历:
腹水反复
食管静脉曲张
营养状况下降
意识改变、乏力
感染风险上升
长期来看是一种“消耗生命力”的病程。

而在移植之前,能做的事情其实非常有限。
不少医生坦言:
“并不是不想帮,而是缺乏真正能改变病程的工具。”
因此,当 VUM02 亮相时,行业的第一反应不是“贵”,
而是:
“终于看到一个有数据基础的新方向了。”
VUM02 是一款由脐带间充质干细胞(MSC)制成的细胞制品。
如果用生活化的描述,它不像是“换零件”,
更像是派出一个“调节小队”去帮助改善局部环境。
它的三个关键作用机制可以概括为:
MSC 有趋向受损组织聚集的能力,
就像是“自带导航”,往炎症更明显的区域集中。
细胞会释放多种活性分子,可调节局部环境,
帮助维持相对稳定的微生态。
不是“再造一个组织”,
而是“让肝脏具备更好的自我修复条件”。
一句话总结:
VUM02 的思路不是替代,而是辅助整体环境改善。
这类机制也正是干细胞产品的核心价值之一。

VUM02 备受关注,还有一个原因:
它背后有系统性的研究与随访数据。
在肝病领域,这种长周期研究非常罕见。
研究里观察到的趋势包括:
Child–Pugh 评分下降
MELD 评分改善
白蛋白水平提升
腹水情况出现改善趋势
肝功能多项指标向好的方向发展
部分患者的长期随访显示出获益趋势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:
最长随访时间达 75 个月。
在干细胞产品研究中,这种跨度非常少见。
也因此成为本次发布会讨论度最高的焦点之一。
对长期缺乏“突破性手段”的肝病领域来说,
这种数据带来的意义不仅是“数字”,
更是一种“新路径的出现”。
干细胞产品中,MSC(间充质干细胞)一直是关注度较高的方向。
原因在于其免疫原性低。
通俗地说——
不太容易引发排斥反应。
在 VUM02 的研究中,观察到:
不同剂量组中,严重安全事件较少见
即便在较高细胞剂量(如 2 亿级别)也保持安全性
最大免疫调节活性一般出现在给药后第 7 天
因此,现在的给药节奏:“每周一次,一共三次”
并不是随意设定,而是来自研究观察。
安全性,是所有新技术能否被广泛接受的基础。
VUM02 在这方面的表现,是它获得关注的另一个原因。
这是公众讨论最热的问题。
但真正决定“值不值”的,不是价格本身,
而是“比较对象”。
肝硬化仍会持续进展,随着时间推移风险叠加。
传统方式多是维持性手段,
有助于稳定,但 难以改变大趋势。
费用通常超过百万
肝源稀缺
手术风险高
术后需要长期管理
不少患者等不到合适的肝源
所以在疾病管理路径中,
VUM02 提供的不是“替代方案”,
而是一种新的 介入窗口:
在移植之前,是否可以获得更多时间、更多选择?
这也是许多医生关注它的真正原因。
必须明确,
VUM02 并不是“打一针就解决问题”的神话产品。
任何细胞制品都需要在规范路径下使用,
效果因人而异。
但它的出现改变了一个事实:
肝病领域长期缺乏创新手段的局面,被打破了。
它代表的,是一个方向:
细胞制品是否可以在慢性病领域发挥更大价值?
长期数据能否推动更多研究被开展?
肝病治疗体系是否会因此迎来新的探索空间?
所以,一位业内专家在发布会后说:
“VUM02 不是终点,但它让行业看见了路。”
在医学发展史里,
很多重大改变并不是突然到来,
而是由一次次探索逐渐打开的。
VUM02 的发布,
正是这样的“打开”。
肝病领域需要新工具,
患者需要更多可能,
医生需要更多手段。
VUM02 的发布不是“终极答案”,
但它让这个领域多了一种“可以期待的可能性”。
未来,或许会有更多细胞制品加入,
更多研究被推进,
更多路径被打开。
而这一步,
可能正从乐城开始。
